跳转到正文内容
不支持Flash

农资价格上涨远大于惠农补贴 多地农民抛荒农田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23日13:58  新华网
  种粮赔钱,农民干脆选择不种。荒芜的土地因此越来越多。CFP   种粮赔钱,农民干脆选择不种。荒芜的土地因此越来越多。CFP

  这是一个常见的奇怪现象:一边是农资价格飞涨,粮价却不怎么涨,农民种地赔钱,干脆不种。另外一边,却是食品价格已经上涨到了消费者吃饭都要精打细算的地步。

  油价、房价……都在一一吃掉中间的利润。不过,不管是谁吃掉了其中的利润,让地方政府挠头的农田抛荒现象都无法忽视:当越来越多的土地荒芜,我们赖以生存的粮食还安全吗?尤其在国际粮价飞涨的大背景下,如果“粮荒”再现,我们该拿什么去应对?

  种田成高风险行业

  当农资价格上涨远大于惠农补贴,种粮无利可图甚至存有风险时,抛荒农田已成为不少农民的新选择

  《国际先驱导报》特约撰稿江宜航 记者金微发自长沙、上饶、临汾、北京行驶在湖南乡村的公路上,随处可见农民忙碌的身影。这个时节,正是湖南各地早稻插秧季节。但是,村民周大伯家的稻田还在沉睡中,一片绿草覆盖着几亩水田,不远处,也可见零星的抛荒(指未继续耕种任土地荒芜)的耕地。

  周大伯是长沙市岳麓区雨厂坪镇泉水湖村村民,此前在城里打工,这几天,他请假回家希望购置点化肥为中稻作准备。但在附近县城宁乡县的几家农资店转半天,他也没相中满意的化肥。

  农资价格猛于虎

  “主要是价格太贵,开春以来,种子、化肥等主要农资产品价格蹭蹭地往上涨。”周大伯说,去年这个时候,杂交早稻种子一斤还不到10元,而今年普遍涨到了15元左右,最贵的已经达到18元一斤。

  “现在种粮不如买粮合算。”周大伯说,虽然农资价格一直在上涨,但粮食价格却在下跌。周大伯算了一笔细账:以2010年为例,种一亩水稻双季收成大约在650公斤左右,全年收入在1700元上下,除去种子、肥料、农药以及机耕、机收等费用,毛收入还不到800元。如果算上从犁地到播种、管理、收割的人工,基本剩不下多少钱。

  而周大伯在工地做工每天赚90~100元,对于一个月能够赚3000元钱的他来说,种田已经没有意义,但他还是舍不得家里的几亩田,“对于像我们这样种了一辈子地的农民来说,花钱到粮店买粮,一是不太习惯,二是看着土地荒了心疼。”

  在周大伯所在的泉水湖村,很多像周大伯这样在外打工的村民,他们的农田或半休耕或完全抛荒。

  “农资价格猛于虎。”汉寿县围堤湖龙阳镇大阳村村民徐友龙这样感慨,他与村民合伙承包了1100亩田,主要种粮食蔬菜。到了春耕时,突然发现,今年化肥价格涨幅惊人。“去年,洋丰、白俄罗、三宁等品牌复合肥的价格每包零售价才110元,而今年像我们这样的种田大户到农资店的批发价也要160元,零售价更是高达170元以上。”徐龙友说,以此计算,与去年相比,即使今年农药和人工费用不增加,一亩地的农资成本至少增加200元以上。在他看来,“种田已经成了高风险行业。”

  湖南常德市农业部门提供给记者的数据表明,当前常德市场早、晚稻杂交种子平均价格为每公斤30元左右,涨幅为10%左右;杂交晚稻种子涨幅较大,达到20%以上。而尿素、磷肥、复合肥上涨幅度均在15%以上,部分肥料涨幅为38%。此前,农业部“百乡万户调查”结果显示,今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比去年同期平均上涨20%以上。

  抛荒成无奈选择

  抛荒的现象不仅出现在湖南,在江西,到处都有成片或者零星的耕地抛荒。

  江西省余干县黄金埠镇,早稻田抛荒现象也随处可见。黄金埠镇一位李姓农民介绍,当地种地的农民越来越少,一些农民种稻只是为了自给自足,这位农民道出了自己的无奈:“辛辛苦苦种上一年地,碰上风调雨顺年景,也许能挣个二三百,一旦碰上气候异常,则要赔上几百元钱的种子、农药和化肥钱,很不合算。而让土地抛荒,一年还可以得到100多元政府给的良种等各类补贴。”

  江西省宜黄县(农业县)统计局最近向媒体透露,该县26万多亩耕地中全年性抛荒的保守估计已高达到12%。另外还有大量农田是三季种两季,两季种一季。

  虽然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不少支农、惠农政策,但湖南一位自称在长沙开服装店的宁乡籍小伙子坦言,农资连年上涨,不仅“吃”掉了国家给予农民的这些政策,还使农民种粮陷入“比较效益低”的怪圈,农民种地基本无利可图,农民种地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

  当农资价格上涨远大于惠农补贴,种粮无利可图甚至存有风险时,抛荒农田已成为不少农民的新选择。

  几年前出台的《湖南农村土地隐性抛荒调查报告》称,2007年该省土地抛荒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例就已经达到了10%以上。虽然在实地调研中,一些地方并未出现严重的土地抛荒现象,像2007年调研的双峰县梓门桥镇抛荒面积只有1.3%,最少的桃源县桃花源乡抛荒面积仅为0.28%,但是其所调研的乡镇都存在着“双改单”(双季种植改为单季种植)的隐性抛荒现象,一些村”双改单”的比例为20%,有的村甚至达到了80%。《报告》显示,2007年仅“双改单”造成的隐性抛荒,就使我国粮食主产区的湖南益阳市少生产粮食18万吨左右。

  “土地隐性抛荒问题已经是一个无法否认的普遍现象。”宁乡县农业科技物资有限公司的谭新明说,去年这个时候,他们公司的复合肥销量已超过200多吨,而今年只销售了不到50吨;去年这个时候,农药销售额超过200万元,今年还不到50万元。“早稻播种面积减少应该是主要原因。”

  有媒体曾经引述国土资源部的调查称,我国每年撂荒耕地有近3000万亩。农资上涨是是导致抛荒的重要原因之一。

  “种懒田”

  记者在山西江西一些地方走访时发现,即使种下了庄稼,一些农民也对地里的庄稼没有那么上心,不闻不问,像是退回到“靠天吃饭”的年代。

  山西洪洞大槐树镇农民张家顺直言:“很多农民现在种田不施肥、也不打药了,田里长多少是多少,反正够自己吃就行。”他介绍,原来一亩地如果施肥打药的话会长出七八百斤粮食,现在如果不施肥打药的话长出两三百斤。而农民宁要两三百斤,因为要多收成,就需要多投入,多收的部分能不能抵上支出,还要看年景。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将此喻为“种懒田”的现象,他这几年在很多地方调研都发现这种情况,“我们国家小农经济本来是精耕细作,现在种懒田的多,粮食产量也会大打折扣。”

  衡阳县前水利水电局局长刘放生对比了这样的变化:过去种田,主要靠劳动,生产全过程都靠劳动解决,种子自繁自留,肥料靠养猪养牛和积制,翻耕靠畜力,施药施肥、收割晾晒全靠劳力,收获的大部分也是劳力所得。如今,除了小部分环节外,大都靠购买,用资本替代劳力,机槭力替代人力畜力,收入的大部分抵充成本支出。“过去种田糊口,80%以上是劳动收入,一个人亩把田,收个千儿八百斤谷,全是自已的,如今,抵去成本,种一亩田,只有两三百斤谷是自已的,一人要种几亩田才能糊自已的口。怎么办?”

  地方政府对于农村出现的抛荒或懒田现象也已是力不从心,部分地区农村即使打出“抛荒一亩 罚款二百”的标语,但仍然无法解决农民抛荒的现实。

  “当地政府在政策上已无能为力”刘放生说,目前价格、投资、土地、劳力、市场等调节经济的政策都不在政府手里,“哪里还能出政策?无非是为了增加双季稻(复种指数),催耕催种老办法,或者再慷慨一点,对马路边的农田双季稻加点补贴,搞点样板。”

  有媒体曾经引述国土资源部的调查称,我国每年撂荒耕地有近3000万亩。农资上涨是是导致抛荒的重要原因之一。

  严重影响粮食安全

  “农民的感受是最直接的,种地不挣钱。粮价实在太低了,提高粮价解才能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种粮积极性。”郑风田说。

  每当问到粮价问题,三农专家李昌平总是感叹:“你说我们的粮价多少年没涨了?15年了谷物的价格都没变。”他认为,我们的粮价落后房价30年、落后化肥10年、和公务员工资相比,至少也落后10年。

  过去一直任村干部的张家顺有深刻的体会,他介绍,70年代末,当地玉米是八分钱一斤,小麦一角七分,玉米现在一元钱左右,小麦是一块零五,涨了10倍左右。“现在乡镇干部工资收入涨了100多倍,粮价涨了10倍,想想差距多大。”

  郑风田认为,中国的低粮价战略,实际上以牺牲农民的利益为代价,农村出现抛荒或靠天吃饭深层的原因是粮食领域的“剪刀差”。

  由于我国实行的粮价稳定战略使得国内大米与国外大米价格差距显著。东北、广西边境地区多次查获大米走私的案件。“我们国家是小农经济,粮价还比国际大农场的粮价要便宜,日本和韩国,都比我们高一二十倍。中国的粮价必须涨五到十倍,才能与日、韩看齐。”郑风田说。

  而李昌平认为要解决抛荒问题,需要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从重新调整生产关系入手,并采取综合性措施,确保农民增收。

  抛荒现象让一直在基层工作的刘放生感到不安,他认为目前抛荒现象对粮食安全虽无大的影响,但长远看,会有严重影响,将严重危及到国家的农业安全。

  “这种危机不是突发性的,而是渐进性的。现在的最大问题是全国上下,只重眼前,不重长远,被某种产品或某个时间的价格搞得惊惶失措,疲于应付。正是在这种疲于应付中,一步一步地走向危机。”刘放生说。

  国际粮价飞涨动力十足

  从导致粮价种种诱因看,短期内,粮价缺乏下跌的动力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李觅发自芝加哥4400万,以2010年6月为起点的这轮粮价上涨,已经让如此多的人陷入了极度贫穷。

  世界银行在4月份时还曾预计,如果全球食品价格再上涨10%,将导致另外1000万人口的生活水平降至每天1.25美元的极度贫困线以下。

  按照目前粮价上涨的趋势,这并非不可能。5月11日,由于美国农业部农产品月度供需报告数据向好,火热的农产品市场终于降了一下温:自2011年年初至5月10日上涨12%的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玉米期货被牢牢锁在跌停板上。但是此后四个交易日,玉米期货价格连续上涨。

  涨势如此难消。而从导致粮价种种诱因看,短期内,粮价的确缺乏下跌的动力。

  “伤不起”的天气形势

  回顾这轮粮价上涨的起点——2010年6月份小麦期价暴涨暴跌的一幕,不难看出,直接点燃小麦上涨激情的就是俄罗斯、加拿大、欧洲及黑海地区的极端不利天气。

  粮农组织贸易与市场部负责人大卫·哈勒姆表示,由于需求持续强劲,2011年全球粮食增产幅度和粮食库存补充程度成为价格能否回到正常水平的关键。

  在粮价高企的刺激下,2011年全球主要粮食生产国家的种植面积已经明显上升,但种植面积计划能否成功如期完成、决定产量的另一个变量——作物收成能否保证,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今年粮食主产区的天气形势。

  不过,今年的天气形势仍然让业内人士感到“伤不起”,一方面美国中西部天气阴冷潮湿,过多的降雨一再阻碍农民开展玉米播种工作,与此同时,美国小麦主产区堪萨斯州、俄克拉荷马州以及德克萨斯州遭遇的“破坏性”则令当地硬红冬麦作物质量不断恶化。

  “玉米的最佳播种期正在不断流逝,一旦错过,农民将把大量本应种植玉米的土地转而种植大豆,这将把略有回升的玉米库存拉回危险低位。”芝加哥荷兰银行结算有限责任公司销售部副总裁泰德·戈尔说,“目前的库存数量、种植进展以及作物生长优良率已经不允许接下来的天气状况再出现一点差错了。”

  根据美国农业部16日盘后公布的农作物播种进度报告,截至15日前的一周,美国的玉米播种仅完成63%,低于去年同期的87%以及五年均值的75%。同时春麦和大豆的播种进程分别为36%和22%,远低于五年均值的75%以及34%。

  与此同时,全球其他粮食主产区的天气形势也“很不给力”,欧盟最大谷物生产国法国的干旱局势日益严峻,有分析人士指出,受“干旱危机”影响,法国作物损失已成定局。总部位于德国汉堡的行业期刊《油世界》4月份刊登的文章显示,不利天气或导致2011年欧盟油菜籽产量降至三年低位。

  当农产品贴上金融标签

  美国农业部首席经济学家约瑟夫·格劳伯在3月份举办的农业展望论坛上预测,受到粮食价格不断上涨的刺激,美国2011年小麦、玉米等八大主要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将扩大至2.55亿英亩(约合1亿公顷)。

  美国林德-沃尔多克公司资深粮食专家詹姆斯·巴雷特表示,相比其他经济领域,农业对于价格走势信号的反应较快,种植面积短期激增就是市场发挥调控作用的体现。

  然而,按照正常的供需规律,价格飙升刺激供给上涨同时抑制需求,价格理应承压下滑,粮价缘何“顶风而上”。

  戈尔给记者解释,目前,粮食等其他大宗商品的金融化十分严重,原来场内仅有粮食交易商,价格变动也基本遵循供需基本面的变化规律,但随着粮食和其他大宗国际商品纷纷贴上了“金融资产”的标签,成为众多投机基金旗下资产组合中的一部分,对于粮食基本面毫不关心的投机基金只会根据其他市场走势等场外因素进行买卖,因此与股市等其他金融市场一样,“预期”成为重要的决定因素。“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当物价启动上涨势头时,人们对物价的预期比物价的实质上涨更可怕。”戈尔说。

  美国去年推行的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QE2)刺激了大量廉价美元涌入市场,这部分热钱以农产品市场上的种种“预期”作为炒作噱头,在农产品市场正常的“产、供、销”交易模式掺入了“囤积和炒作”等人为操纵的因素,当期货价格上涨压力传导至现货价格,粮价走势的不确定性随之大大增加。

  虽然QE2将于今年6月结束,但是很多专家都表示,为了经济复苏,美联储的弱势美元政策将在6月后以其他形式延续,低利率政策将令大量的廉价美元继续充斥市场,农产品市场的这剂“强心针”在一年时间内不会消失。

  芝加哥期权交易所董事总经理郑学勤甚至认为,他预计今年农产品市场将迎来其他大宗商品市场罕见的牛市。

  危险的联动

  此外,粮价可能与油价形成联动,是让人担忧。

  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雅克·迪乌夫近期表示,由于原油价格持续上升,导致生物燃料产量增加,进一步加剧了粮食的短缺,必将助推粮价继续攀升。

  “随着欧洲和美国乙醇工业的发展,目前已有1亿至1.2亿吨谷物作为运输燃料的生产原料,从粮食市场转移至生物燃料领域,这一现象应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迪乌夫称。

  世界银行则警告,国际粮价高企可能导致中东和中亚本已脆弱的政治和社会局势更加复杂,而该地区主要产油国的社会动荡会进一步加剧国际油价的上涨,最终形成国际油价和国际粮价之间的联动。

  美国百利金融集团亚洲部副总裁洪澄告诉《国际先驱导报》,虽然近期包括原油价格在内的大宗商品价格普跌将为粮价上涨卸掉一定压力,但从长远看,市场中关于国际油价长期上涨的预期将刺激乙醇等替代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而作为生物能源原料的玉米、大豆等农产品的需求也将水涨船高。

  《国际先驱导报》法律声明:本报记者及特约撰稿人授权本报声明:本报所刊其撰写的稿件和提供的图片,未经本报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有需转载者请致电至010—63073377或发邮件至ihl-market@vip.sina.com)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02)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专题 国际先驱导报

更多关于 惠农政策 粮食安全 粮食价格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